关灯
护眼
    “良心,你知道什么是良心,你知道他对我做了什么?”芳儿横眉冷对,目如寒冰,“家里数你最蠢,你什么都不知道!”

    甜酿只是觉得有些疲倦,疲倦于自己争吵,也疲倦于听旁人争吵或者辩解,来来回回不过那些,一遍又一遍,没完没了的,始终解脱不得。

    施少连皱眉,搁下酒杯站起来要走,抬头对着芳儿露出个讽刺的笑:“不过是自己爬床的丫头,当个小妾也够得意洋洋沾沾自喜?以为山鸡飞上枝头就能当凤凰?”

    满座人都惊了,芳儿面色发青,银牙咬碎,目光淬冰,将手边案几上的六角银盏朝他劈头砸来,失声尖叫,“施少连,你这种男人,你罪有应得,怎么不去死!”

    那银盏正砸在他额头,尖角在面上划出一条细小血痕,内里的残酒泼了半个肩头,将暮紫丝袍洇得斑驳狼狈。

    他将唇线抿直,抖抖自己的袍子,露出点冷笑,抬脚往外去。

    甜酿和他一道上了马车,默不作声帮他擦去脸上血迹,他扭头看着车外,浑身冷凝成冰,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模样。

    “你不许去见张圆,不管是现在,还是以后……”他冷声发话,“无论我如何,离他远些。”

    “好。”甜酿收回手绢,“知道了。”

    甜酿知道他从孙先生手中抽走了十几万两的现银,通过湘娘子的关系找过人办事,连着数日都在天香阁宴饮,因此常留她一人在家。

    杨夫人看甜酿每日坐着发愣,劝慰她:“不如跟我出门走走,散散心吧。”

    “干娘,我不想出门。”甜酿将那副喜帕绣完,正和小云拿着熨斗烫平整,“您想去哪?让小云陪着您去。”

    “去城外的义庄,祭扫杨家坟茔,来了这些日,也该去拜一拜。”杨夫人携她的手,“小九陪我一道去吧,也不远,一日即可来回。”

    甜酿想了想,因住在这宅子的关系,去一去也无妨,杨夫人见她应肯,带了满车的香烛纸钱,带着她一起出了城。

    那庄子在附近的山里,只是一个极小的陵园,埋没在荒草丛中,看得出来,坟碑都没有风光操办,不远处有家农户,杨夫人每年给这家人十两银子,烦他们逢年过年除草上香。

    “那时候也不敢大肆修坟建墓,原想着有一日扶柩运回原籍,后来也被耽搁下来。”

    其实只有三座碑,一座葬的是父亲和儿子,一座是母亲和女儿,剩下一个小小的土丘是独葬。是最小的那个孩子。

    “这是后来迁过来的坟,所以没和她母亲姐姐合葬。她大名叫杨玖,家里头喜欢叫她小玖儿,胖乎乎肉嘟嘟的,抱在手里沉甸甸,别提有多可爱。”杨夫人回忆起来,笑意满满,“我那时候也才十几岁,被主母挑去伺候,专陪着这些哥儿姐儿跑跑跳跳。”

    “怪不得。”甜酿微笑,“怪不得干娘在钱塘边见我,听说我叫九娘,神色有些异样。”

    “干娘那时候认错人了吧?是把把我错认成这个玖儿了吗?”

    “是啊。”杨夫人感慨,拍拍她的手,“玖儿,小九,我差点以为小玖儿起死回生,重活于世了。”

    “我们两个生得像吗?”

    “像。”杨夫人声音很缥缈,“那时候她还是个小婴儿,两个小酒窝,笑起来很甜呢,她一笑的时候,觉得特别甜蜜,眼睛都亮了,满家的人都看着她笑。”

    “玖儿,我有些累了。”杨夫人捻香给她,“你既然来,不如替我给亡者上一炷香吧。”

    杨夫人在一旁站着,甜酿给每一个墓碑奉香,烧纸、献牲,走到最小的那座坟堆,看见石碑上刻的字。

    杨玖儿。生辰在六月二十八,四岁病亡。

    她回头,见杨夫人掩面拭泪,哀容怏怏,跪下去给墓碑磕了个头。

    她心头突然沉甸甸的,像压着一块大石头,压得她喘不过气来。

    回到家中,已是薄暮,杨夫人在车上悄然洒泪,被婢女扶着去屋里歇息,甜酿沐浴更衣,披着头湿漉漉的发坐在屋里。

    家里很安静,他不在家中的时候,就格外的静,他在家中,就常有人登门拜访,有喧闹笑语。

    “公子还在天香阁么?”她叫人去找,“去把他喊回家来。”

    饶是找人去喊,施少连回来时也已近深夜,身上都是酒气,面色润白,两颊嫣红,一双眼黑的漆黑,白的雪白,显然是喝得不少。

    他脚步凌乱,脱了外裳一头倒在床上,连声唤茶。

    甜酿端茶过去,他就着她的手喝了一盏,闻见她寝衣里的香气,将她胳膊猛地一拽,她跌在他胸膛上,看见他一双微红的眼和紧蹙的眉,动了动唇,被他仰面抬起上身,一口咬住她的唇,推倒在床上。

    兴许是因为醉酒的关系,兴许是心情郁结,他格外的亢奋,床帐内的胡闹直至曙色初升才停歇,她勉强有力气开口说话:“昨日我陪干娘去祭扫杨家坟墓。”

    “嗯?谁家?”他嗓音也喑哑,是连日纵酒的后果。

    “就是这屋子的旧主人。”甜酿抬头看他,眉头纠结,一副疲倦的模样,“一家六口人,都葬在一起。”

    “阖家团聚,也没什么不好,总比死者怨,生者哭,阴阳相隔的好。”他淡声道。

    “是么。”甜酿望着床帐喃喃自语,眨了眨酸涩的眼,也闭目睡去。

    御医又到施家来问诊,那个方子吃了两个多月,是大补之药,有些效用,只是药性温热,若一旦有孕,即刻停服。

    老御医诊过脉,皱了皱眉,捻须摇摇头,斟酌着要增减几味温补大药:“我试着再加几味药进去,夫人照常服用,看看效果如何。”

    这日施少连恰好也在身边,老御医顾及内眷脸面,在医屏后问他:“公子和夫人成亲几载?”

    施少连明白御医的意思,回应道:“这两年里每日共寝,一直未有消息。”

    “夫人身体向来如何?可还康健?”

    甜酿没有生过什么大病,身子骨一向还不错,御医最后问:“夫人此前小产,那时如何吃药调理的?可有当时开的方子?就怕是那时用错药,落下病根……”

    施少连猛然剑眉下压:“这两年里,未有小产之症……”

    “这倒是古怪。”御医嘀咕,“夫人脉象,内滞外散,应是……”

    几年分离,有些问题,施少连回答不上来。

    御医又替甜酿诊脉,问起甜酿这几年每月月事,饮食寒暖:“从何时起,夫人开始月事不调,腹痛畏寒?”

    “夫人那时是不是曾有过血崩之症?伤了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