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家里门窗都修好之后,甜酿仍是要带着小玉和小玉回家住去,明辉庄虽好,她并不想和曲家姐弟走得太近,总觉得会是桩麻烦。

    曲夫人见她来辞别,请她喝茶,两人闲聊些家常,曲夫人叹道:“我在这田庄里,不知不觉,已经住了七八年有余……”

    曲夫人的丈夫死的时候,她才二十三四岁,很年轻,其实要另嫁,也是很好的选择,为何要在这田庄里清净度日,甜酿不知。

    “起先是为了照顾策儿的身体,他在家中,总是不自在,倒后来……反倒是我更离不开这里……”曲夫人低叹,“我就打算在这庄子里,过完这辈子。”

    “宋娘子有没有想过,日后要过怎么样的日子?”

    甜酿想了想,抿唇:“只想日子过得好些。”她打了个比方,“想吃什么的东西尽管去吃,想穿的衣裳也能穿得起。”

    曲夫人微笑,看着她的容貌:“这很容易啊,锦衣玉食并不难。”

    很容易,也要付出代价,战战兢兢守着秘密过了十年,当了十年善解人意,温柔小意的施家二小姐,但凡遇见一点风吹草动,就害怕被揭穿。

    甜酿动了动唇:“以前觉得很容易,现在觉得很难。”

    曲夫人问她:“宋娘子还很年轻……才二十岁……以后也不能孤身一人下去吧……可有什么打算……”

    离开施家的时候,她只想要自己的解脱,从未细致打算过以后:“我只想任凭自己的心意好好活着,至于以后,一个人或是怎么样,那都是以后的事情……没有打算过……”

    她不是个特别有主意的姑娘,甚至是被动的、略有些油滑的,但要命的是,她很执拗,一旦主意定下来,便难以改变。

    曲夫人看着她,目光中带着点怜悯,“孤身女子想要安身立命,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无非依附丈夫,或者依附家族……”

    甜酿也忧心忡忡起来。

    曲夫人见她低头不语,也将此话撇过,说起一些日常琐事。

    回到自己家中,甜酿仍以针黹度日,她绣活在小庵村算是很好的,现在是农闲,村里妇人们常聚在一块做绣活,纺布织衣,有时候大家也会聚到甜酿家中来,一起琢磨绣工,陪她说话解闷。

    但是也有麻烦。

    那个闲汉近来不知怎的,从村里不见了,但逐渐有风言风语传来,说她借着卖绣活,四处勾引富家公子,小玉有的时候能看见有陌生男人故意在屋前绕路,甜酿走在路上,落在她身上的目光也多起来,家里大小三人夜里睡觉都有些惴惴不安,门窗都要用桌椅顶住。

    她的容貌,在小庵村算是最拔尖的,秉性又在施家琢磨过,温柔又善解人意,见识也多,施少连那些年里,真把她养得很好。

    妇人都带着探究的眼神看她。

    一个美貌又极其年轻的女人,要如何撑下去。

    “若要我说,你真不如嫁了,或是招个上门女婿,这才能安生。”

    小庵村远离尘嚣,民风淳朴,甜酿是打算在此靠着一己之力,长长久久地住下去。

    但旁人的这些目光和语言,却让她日渐焦躁。

    年根底下,市集渐多,闲暇渐多,家家户户的走动也多,最是乡邻们搬弄是非,打架闹事的时候,等年节里,整日喝酒聚赌,更是乱哄哄的。

    甜酿做好的绣活都不自己出去贩卖,由小玉带出去,或是直接卖给过来揽货的婆子,她只管在家闭门不出。

    第85章

    腊月里,明辉庄下仆连着几日忙着杀猪宰羊,分年肴给小庵村的村民,答谢村民们一整年的照顾,小玉也去祠堂领了块猪肉回来。

    家里饭菜都是小玉安排,吃得简单又朴实,小玉戳戳眼前的肉,满眼星光:“九娘子,今天我们可以烧猪肉吃耶。”

    对小玉来说,在水灾前的家里,每月里母亲会煨几块肉片,一家人分食,给肚里加点油水,那天是家里的大日子。

    在江都,猪肉有很多种做法,干蒸、盖碗、磁坛,酱、糟、红烧,芙蓉肉八宝肉粉蒸肉,她能说出很多种做法来,但想得最多的是那碗猪头肉。

    三斤甜酒、秋油、蜜糖三两、八角葱段香料五钱,大火文火连续烧上一个时辰,煮蒸各半,骨酥肉烂,肥而不腻,味道极好,家里的女孩子嫌俗气,面上都不太爱,但每次陪施老夫人都吃得很尽兴。

    她已经很少能想起施老夫人,后来在施家的那两年,祖孙两人的关系江河日下,面上和和睦睦,底子里越发冷淡起来。

    施老夫人临终前,只对她一人没有留有遗言,那双混浊发黄的眼望着她,已经没有往年那些慈爱的光辉,分外的疲惫又感慨。

    甜酿明白祖母的意思,后悔。

    后悔她入施家。若没有她,就没有后头家里那些折磨人的鸡零狗碎,没有天翻地覆,江都施家还有一个完美无瑕的长孙,施老夫人兴许还会多活些时日。

    她这么多年得了施家的好处,享过不属于自己的福,后来想一走了之的时候,还在拖泥带水,第一次要可依靠的男人,第二次要丰厚的银子。

    她也是那样伪善的人。

    第三次,她希望自己能走得心安理得一点。

    甜酿见小玉轻快在厨里忙碌,小云吧嗒着嘴,眼巴巴看着案板上的肉,从屋里挑了几个茶盅,也去厨房帮忙。

    她会做一种碗盖肉,是王妙娘教她的做法,很小的时候在私窠子里,她们这些小丫鬟吃的都是花娘和客人剩下的残羹冷炙,每年冬天,王妙娘的屋里的手炉上,都会用茶碗做碗盖肉,方方正正,小孩儿巴掌大的猪肉,肥瘦相间,用秋油和甜酒焖一整个晚上,第二日早上她送水进去时,王妙娘总会塞给她一个茶碗,说是赏她的点心,后来去了江都,日子过得好,两人都抛弃了吴江的记忆,再也没有做过这道点心,后来闲暇时在榴园里试过一试,竟也成功,喜哥儿和施少连都很喜欢。

    甜酿也在炉火上焖了三个茶盅,第二日早上起来,掀开一闻,肉香扑鼻,两个女孩都趿着鞋,从床上扑下来:“好香啊。”

    肥肉闷了一眼,都软烂了,肉质香甜,配着早上的粥,分外的满足且意犹未尽。

    三个人都很喜欢。

    甜酿又依法炮制,这回庄重些,茶盅里撒了秋天收集的桂花,搜罗了一点椒、笋、和香蕈,用心焖了几碗,收拾得干净,借花献佛,让小玉送到明辉庄去答谢曲夫人。

    曲夫人平素不太沾荤腥,难得一尝,味道竟然也不错,曲池和郭策也很喜欢,让下仆过来道谢,顺道又送了一大串肉过来。

    年根底下,大庵村里有庙会,附近大小庄子都有乡民来赶热闹,也有货郎小贩、花婆行商来兜售些零碎小东西,她算是第一次挽袖进厨房,和姐妹两人捣鼓了半日,把猪肉切了二十几小块,借了祠堂里的茶盅,在火炉上焖了一个晚上,第二日早上让小玉和小云挎着篮子,去庙会上售卖。

    这一日下来,竟也赚了不少钱,甜酿亲自出门,去庙会里挑了点东西,回赠给曲夫人一家。

    曲夫人见她难得亲自上门,也是殷勤招待,留她在庄内喝茶,听说她做了盖碗肉去庙会售卖,也笑道:“你心思还是很巧,庙会上都是听戏的人,茶水喝得口淡,来点荤腥倒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