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1932年《上海旅游地图》

    民国名片

    命案现场在东武昌路北四川路路口的仁智里内,死者是武昌路上一家粤菜馆的厨师。

    民国时武昌路以北四川路为界,西边称西武昌路,东边称东武昌路。

    上海开埠后大量广东人移民至上海,到1935年最高峰时有12万人之多。

    这些广东籍移民大多集中在虹口区,武昌路沿线由于聚集了大量的广式弄堂和广式商铺被也被当地人称作广东街。

    早期来沪的日本人也选择居住在虹口吴淞路、武昌路一带,以开钟表店、服装店、照相馆等小本生意谋生。

    所以《上海旅游地图》将这片区域标注为日本人商店区。

    三十年代的吴淞路

    招摇在吴淞路上的日本兵

    上海沦陷后,公共租界北区和东区都落入日本人手里,所以这一片区域的警权经过公共租界与日本人签订协议后都交给日本人管理。

    按理说这些区域内发生的案件都应该归虹口的几个捕房管,直到1943年汪伪政府收回租界后才属于周春生所属的上海警察局。

    不过日本人对辖区内跟日本人无关的案件并不上心,经常会让上海市警察局协助处理,有些麻烦的或者处在双方管辖交界处的案件甚至直接甩给对方。

    周春生的警车停在武昌路北四川路路口,他从驾驶位后排下车后抬头将视线越过车顶,不远处的日本宪兵队司令部所在的大桥大楼零星亮着灯光。

    他转身向仁智里大门走,大门两旁停了好几辆辆狄思威捕房的警车。

    大桥大楼里,一双眼睛在黑暗的房间中透过窗户紧紧盯着周春生的身影。

    仁智里是标准的广式石库门:单开间联排、无厢房,无天井,两层,楼层低矮,板墙加板窗。

    周春生走到案发现场附近时,狄思威捕房的法医已经勘察完现场准备离开。

    负责此案的华人探长认出了周春生:

    “周副局长,这么巧?您怎么来了?”

    “局里通知我过来协助你们,怎么样了?”

    “有您协助我们可省心多了。”:

    华人探长接着向周春生介绍现在掌握的情况:

    死者男,43岁,武昌路上一家粤菜馆厨师。

    这幢房子是粤菜馆租下的员工宿舍,里面一共住了四个人。

    下午两点死者身体有些不适向老板请假回宿舍休息一下,这个时间段餐馆里不忙老板就同意了。

    等到下午五点开始上客后死者仍没有回去,老板便派同住伙计过来寻。

    伙计用钥匙开门发现前后两扇门都被人从内部用插销锁死,敲门始终无人应答后便站在后门窗口向里看。

    周春生此时和探长就站在后门外,探长指着窗下的水斗:

    “由于水斗阻挡,伙计只能看到窗台上面的部分,里面的玻璃窗开着半扇,伙计左右看了下没有发现异常,对窗户朝屋内喊死者的名字依旧没有回应,随后爬上水斗朝里看,发现了趴在房间内的死者。”

    窗户外装了木质的窗格,窗格每一栏之间的间隙差不多是3厘米,既美观又可以用来防盗。

    窗格初步看非常完整,没有被破坏的痕迹。